Uwants TV消閒生活手機討論遊戲地帶影視娛樂校園生活數碼科技寵物樂園學術文化體育世界購物廣場時事投資貼圖影片上班一族美容纖體戀愛婚姻汽車討論站務管理
發帖
註冊 登入/註冊
追帖 打印

[資訊] Nikon 技術及專用名稱



[資訊] Nikon 技術及專用名稱

[隱藏]
內容 Content
1. 感光元件
2. 鏡頭
3. 測光系統
4. 對焦系統
5. 內部核心
6. 影像處理流程
7. 操作與功能
8. 配件
9. 等級分類及機身進化表

1. 感光元件
用家步入DSLR的其中一個原因, 應該是DSLR擁有大型的感光元件吧
感光元件的功能和以往的菲林相似, 都是把影像紀錄下來,
不過儲存媒介就不是感光元件本身了, 感光元件只是接收訊號的一項工具,
記憶卡就肩負起儲存的責任, 那麼DSLR和DC的感光元件有什麼分別呢?

Nikon DSLR所用的感光元件格式:
1. FX格式 (全片幅, Full Frame) - 36mm x 24mm (D4, Df, D800, D610)
2. DX格式 - 23.6mm × 15.8mm (D7100, D5300, D3300)

Nikon DC/Interchangable Lens Camera 所用的感光元件:
1. 1/2.3”-1/2.5” (Coolpix S, L, AW series, 長炮 P series)
2. 1/1.7” (Coolpix P series)
3. CX格式 = 1" - 13.2mm x 8.8mm (1 series)4. DX格式 - 23.6mm × 15.8mm (Coolpix A)基本上面積愈大, 可容納的像素就可以愈多, 但像素多的時候會令密度增加,
一粒像素與另一粒像素之間的距離(像素間距)就愈近, 互相干擾的情況亦增加,
使照片出現雜訊(noise)和顆粒, 畫質會變得粗糙
所以面積愈大, 一粒像素與另一粒像素之間的距離(像素間距)就可以較大,
互相干擾的情況亦得以減少, 照片出現雜訊(noise)和顆粒的機會亦較少,
畫質較為純淨, 所以FF的其中一項尊貴之處就是低雜訊了


感光元件的種類

CCD – Charge Coupled Device 電荷藕合元件
傳統DC/DSLR所採用的感光元件, 透過電荷接收光線的反應,把光線訊號轉化成影像, 需要高壓電流驅動, DC和以往的Nikon DSLR皆有採用

LBCAST - Lateral Buried Charge Accumulator and Sensing Transistor array
Nikon自行研發的感光元件, 屬於CCD的一種, 應用於高速機種(D2H, D2Hs), 支援雙通道資料傳輸,
另外元件上有光度低通行過濾器(OLPF), 以抑制摩爾紋產生,
但礙於成本高昂及CMOS製程技術進步, 而且LBCAST的發展一直停滯不前,
像素也不足以應付現時的需求, 因此Nikon已再沒有生產此類感光元件, 轉移向CMOS發展

CMOS – Complement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近年十分流行的感光元件, 是半導體的一種, 無需高壓電流驅動, 所以有低耗電的優點,
現時Nikon已把旗下所有新推出的DSLR換用CMOS, 效果出眾


片幅規格

APS-C (DX)
在菲林時代, 有多種大小類型的菲林可供攝影師選擇, 而APS就是其中一種.
現時APS-C在DSLR中不是表示菲林的種類, 而是表示感光元件的大小.
雖然APS-C在許多入門DSLR中常見, 不過各廠商所製造的APS-C感光元件大小並不完全一致,
但整體而言也算是相近的. APS-C比一般DC的感光元件大上最少1倍,
所以每一個像素和微透鏡之間的間距更遠,像素互相干擾而產生的雜訊問題較少, 所以畫質在理論上比DC更好.
Nikon APS-C (22.3 x 14.9mm) : 除D4, Df, D3, D3x, D3s, D800(s), D700, D610, D600外的所有Nikon DSLR

Full Frame (FX)
FF又稱為全片幅, 可有多種定義, 而現時主流的DSLR屬於135系統的全片幅,
即和以往的35mm菲林大小相同, 皆是24 x 36mm. 為何現時的FF才愈來愈多?
因為FF的開發較為複雜和困難, 而且製程和技術在之前的幾年未盡成熟, 到現在才愈見普遍.
FF有什麼難能可貴之處? 就是相對其他感光元件而言, FF的面積比APS-C, APS-H, 4/3來得更大,
使每一個像素和微透鏡之間的間距更遠,像素互相干擾而產生的雜訊問題更少,
所以理論上FF會獲得更純淨的影像. 另外, FF的先天優勢令鏡頭不用計算轉換系數(1.5),
沒有焦距增長, 因此用上相同廣角鏡, FF DSLR更能展現寬廣的視野.
Nikon FF (36 x 24mm) : D4, Df, D3, D3x, D3s, D800(s), D700, D610, D600

焦距轉換
什麼是焦距(mm)轉換? 這是由於APS-C的感光元件面積比FF少,
只會接收鏡頭中央某百分比面積的光線, 產生焦距增長的現象(即實際mm比鏡頭標示的多),
而一般鏡頭標示的焦距都是以135焦距作為標準, 所以APS-C機身必需利用焦距轉換系數計算相對焦距.
然而, 鏡頭真正的焦距是不會隨片幅而變化, 焦距轉換只是畫角縮小而導致的現象, 相對焦距只是用作對比而已.
要注意, 雖然焦距增長了, 但最大光圈是保持固定的, 這與增距鏡的概念不同, 不要混淆

那麼焦距轉換是好還是壞呢?
在廣角端(即細mm), 焦距轉換令相對焦距增加, 使鏡頭廣角端不足 (即唔夠wide)
在望遠端(即大mm), 焦距轉換令相對焦距增加, 對遠攝十分有利
同時, APS-C 感光元件只會接收鏡頭最後一塊鏡片的中央光線, 鏡頭邊緣的光線不會在APS-C感光元件上成像,
而鏡頭邊緣的成像通常較差, 所以APS-C 機身拍的相片邊緣通常有較好的質素, 失光問題亦較輕微 (在理論而言)
但喜歡廣角鏡的朋友, 焦距轉換令他們十分頭痛, 因此沒有任何焦距轉換的FF機身能發揮廣角鏡應有的視野


2. 鏡頭
購買一支鏡頭必須先了解鏡頭的特性和功能, 也要知道它們的焦距和光圈等資料

在此先舉一例:
AF-S 18-55mm f/3.5-5.6G VR II
首先, AF-S是鏡頭的種類, AF代表有自動對焦, S代表有寧靜波動馬達;
18-55是鏡頭焦距, 18即是廣角端, 55即是望遠端, 廣角端mm愈少就代表愈wide, 望遠端mm愈大就代表可攝距離愈遠;
f/代表光圈, 之後的3.5就是18mm時的最大光圈, 5.6就是55mm時的最大光圈;
G代表鏡身沒有手動光圈環; VR即是有防震功能; II代表此鏡為第二代

再舉一例:
AF-S 24-70mm f/2.8G ED
AF-S是鏡頭的種類, AF代表有自動對焦, S代表有寧靜波動馬達; 24-70是鏡頭焦距, 24即是廣角端, 70即是望遠端;
f/代表光圈, 之後的2.8就是光圈值, 由於此鏡屬於恆定光圈, 所以任何mm都使用f.2.8光圈, ;
G代表鏡身沒有手動光圈環; ED代表有超低色散鏡片

Notes:
若果mm只有一個數值, 即是定焦鏡, 不能變焦(zoom)
若果f/後只有一個數值, 即是鏡頭有恆定光圈, 在任何mm都可以有相同的最大光圈值. 定焦鏡則必定是恆定光圈

鏡頭別名
小黑系列 – 所有70-200mm f/2.8系列
大三元 – AF-S 14-24mm f/2.8G ED + AF-S 24-70mm f/2.8G ED + AF-S 70-200mm f/2.8G II ED VR
小三元 - AF-S 16-35mm f/4G ED VR + AF-S 24-120mm f/4G ED VR + AF-S 70-200mm f/4G ED VR
窮人三寶 - AF-S 18-55mm f/3.5-5.6G VR II + AF-S 55-300mm f/4.5-5.6G ED VR + AF 50mm f/1.8D
328 – AF-S 300mm f/2.8G ED VR
384 - AF-S 300mm f/4G ED
428 - AF-S 400mm f/2.8G ED VR
584 - AF-S 500mm f/4G ED VR
684 - AF-S 600mm f/4G ED VR(切勿胡亂堆砌如738, 50500等不符合命名規則的別名)

Nikkor - 尼克爾鏡頭
Nikon相機的專用鏡頭, 亦是Nikon的相機鏡頭品牌

F Mount - Nikon鏡頭接環
Nikon相機一向使用的接環, 有悠久的歷史, 大部分Nikkor鏡頭都是F Mount
而Nikon 1相機使用的鏡頭則為另一接環, 需用FT1轉接環才可使用標準F Mount鏡頭

DX - Nikon數碼專用鏡頭 / Nikon APS-C片幅DSLR
專為APS-C片幅DSLR設計的鏡頭, 可接上所有機身(包括FX DSLR),
套用在FX DSLR上會有成像圈出現, 需開啟DX模式, 有效像素會下降

FX - Nikon Full Frame 全片幅DSLR
全片幅格式DSLR (36mm x 24mm)
擁有低雜訊, 廣視角的優點,
FX格式的DSLR包括: D4, Df, D3, D3x, D3s, D800(s), D700, D610, D600

VR - Vibration Reduction 光學減震系統
Nikon的光學防震技術, 利用內部的修正鏡片, 補償因手震導致的光軸偏移,
Nikon DSLR系統採用鏡身防震, 而Coolpix DC則採用鏡身防震/CCD防震,
另外VR中分為VR1和VR2, 分別在於防震級數, VR2的防震級數達4級, 而VR1的防震級數只有3級
(註: 70-200 f/4為五級防震)

Active / Normal模式
1. Active - 擺鏡模式, 只修正上下震動
2. Normal - 正常模式, 全方位修正
VR選擇模式只有較高級鏡頭才出現, 其餘VR鏡頭會自動辨認攝影情況而自動選擇模式, 用家無法自行選擇

SWM - Slient Wave Motor 寧靜波動馬達
Nikon的超聲波馬達技術, 擁有快速, 準確和無聲的優點,
帶有AF-S標籤的鏡頭就有SWM, 現時新推出的Nikon鏡頭都有SWM
由於入門機身D40, D40x, D60, D5000-D5300, D3000-D33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 所以擁有SWM的鏡頭才能在以上機身提供自動對焦

CRC - Close Range Correction 近距校正系統
由浮動鏡片組件構成, 對焦時每個鏡組會獨立移動,
確保鏡頭在各個拍攝距離都能保持優異的成像, 此技術普遍應用到魚眼鏡頭, 廣角鏡頭, 微距鏡頭中

IF / RF - Internal Focusing/Rear Focusing  內部對焦/後組對焦
傳統鏡頭對焦時會令鏡筒伸長, IF和RF技術可令鏡頭在對焦時鏡筒不會伸長, 從而減輕對焦馬達的負荷, 令對焦更快更迅速

DC - Defocus image Control 景深控制
散焦控制技術的一種, 能輕易改變景深範圍和背景柔化程度

PC - Perspective Control 透視控制
移軸鏡頭內應用的技術, 透過鏡頭內傾斜/移軸機械裝置控制焦點, 十分適合建築和商品攝影

ED - Extra-low Dispersion glass 超低色散鏡片
和UD鏡片, Super UD鏡片無異,
能減少紫邊、色散等現象出現, 成像亦較清晰

SIC - Super Integrated Coating 超級綜合鍍膜
Nikon開發的超級鍍膜技術, 應用在每支鏡頭上, 有助減少鬼影和耀光, 優化色彩還原

NCC - Nano Crystal Coat 納米結晶塗層
Nikon新開發的納米結晶塗層,在鏡片上形成一個多孔和較不密集的結構,
提供更低的折射率, 比SIC更有助減少鬼影和耀光現象
擁有NCC鍍膜的鏡頭, 鏡身上會標示金色的"N"

Macro 與 Micro - 微距
Nikon特意將Macro和Micro分開,
Micro是指微距專用鏡頭, 而Macro則是一般鏡頭所擁有的微距功能,
一般而言Micro鏡頭的微距影像質量較好

D - 可傳遞資料信息鏡頭
鏡頭測定的距離資料會傳遞到機身, 讓機身決定曝光值並進行3D矩陣測光,
此類鏡頭備有獨立的光圈環

G - 沒有光圈環的鏡頭
此類鏡頭沒有光圈環, 不能手動調節光圈,
只可利用機身進行調校


3. 測光系統
Nikon測光系統中, 有3個測光模式, 矩陣測光,中央重點測光和重點測光, 為相機提供資訊調整曝光值

3D矩陣測光
測光系統把取景中的畫面分成幾十區域, 再衡量每個區域的進光量,
經過綜合區域運算下取其合適的曝光值, 是一般用家常用的模式

中央重點測光
選取畫面的中央區域(~75%)作曝光值的重點, 但畫面其餘的部份仍會運算,
使相片的其餘部分仍有平均的曝光

點測光
選取畫面1.5%-2.5%的中央區域測光 (對焦點連動), 高階機可自行選擇測光範圍, 以mm直徑為準

RGB感應器
Nikon獨有RGB感應器, 主要負責進行測光, 自動追焦及白平衡測量,
是獨立出來的元件, 主要分為四種:
1. 420像素RGB感應器 (D40, D40x, D50, D60, D80, D90, D5000-D5100, D3000-D3300)
2. 1005像素RGB感應器 (D70, D70s, D200, D300, D300s, D700, D3, D3s, D3x)
3. 2016像素RGB感應器 (D7000-D7100, Df, D610, D600, D5200-D5300)

4. 91000像素RGB感應器 (D4, D800)

4. 對焦系統
對焦系統在DSLR中有何重要?
在專業體育攝影師而言, 相機的操作和性能必需快速, 精準, 差上0.01秒就可能錯過最精彩時刻, 所以對焦系統和快門時滯成為關鍵. 對焦系統務求快而準, 所以對焦系統的好與壞能直接影響相機的整體反應.

Multi-CAM 對焦模組
Nikon推出不同的對焦模組以供不同DSLR進行自動對焦
下列為Multi-CAM 對焦模組系列:
Multi-CAM 300 – D1 series
Multi-CAM 530 – 3點 (D40, D40x, D60)
Multi-CAM 900 – 9點 (D100, D70, D70s, D50)
Multi-CAM 1000 – 11點 (D200, D80, D90, D5000-D5100, D3000-D3300)
Multi-CAM 2000 – 9點 (D2 series)
Multi-CAM 3500DX - 51點 (D300, D300s, D7100)
Multi-CAM 3500FX - 51點 (D4, D3x, D3s, D3, D800, D700)
Multi-CAM 4800DX - 39點 (D7000, D5200-D5300)
Multi-CAM 4800FX - 39點 (Df, D600, D610)


對焦模式
有4個對焦模式, AF-S, AF-C, AF-A, AF-F,
傳送對焦距離資訊予鏡頭以進行精確對焦

AF-S - 單次伺服對焦
基本日常用的對焦模式, 相機會自動判斷對焦位置,
當半按快門/AF-ON鎖定後不會自動追焦

AF-C - 連續伺服對焦
追焦用的對焦模式, 對體育攝影、雀鳥攝影十分重要,
當半按快門/AF-ON鎖定後可以自動追焦

AF-A - 自動伺服對焦
全能的對焦模式, 相機會自行判斷主體,
一切可交由相機自行決定

AF-F - 全時間伺服自動對焦
拍攝影片時可進行AF

M/A模式 (手動優先自動對焦) - 半按快門, 自動對焦鎖定後, 再使用手動對焦, 鏡頭不會再自動重新合焦
A/M模式 (手動優先自動對焦) - 半按快門, 自動對焦鎖定後, 再使用手動對焦, 鏡頭會再自動重新合焦


5. 內部核心

Expeed - 數碼影像處理概念
為何Expeed稱為一種"概念"而非"處理器"?
原因是Nikon認為優質影像並不能單靠處理器完成,
而是一個整體的系統, 由CMOS直至輸出底板都要相互配合,
組成一套高速, 精準的影像處理系統


Airflow - 氣流控制系統
D60, D5000-D5100和D3000-D3300擁有此功能, 在反光鏡升起時利用氣流帶走塵埃,
而其他機種則只有CMOS震動除塵, 較特別的是D5000-D5100和D3000-D3300是擁有震動除塵和Airflow雙重功能,


6. 影像處理流程
光線 > 鏡頭 > 感光元件(CCD/CMOS) > A/D Convertor(模擬/數碼轉換器) > 處理系統(EXPEED) > 記憶卡(SD,SDHC, CF)


7. 操作與功能

RAW (NEF)
RAW (NEF)其實是一種格式文件, 沒有經過任何機身後製處理的原始檔案, 正如一片未沖曬的菲林,
只記錄了CMOS接收到的訊號而沒有調整影像, 所以後製的空間非常大, 色溫/飽和度/對比等完全不會影響RAW (NEF)檔的特性,
而RAW (NEF)檔必需由特定編修軟件打開, 一般看圖軟件是無法讀取的
(註: 現在Microsoft已提供Microsoft Camera Codec Pack讓Windows用戶直接觀看NEF檔: http://www.microsoft.com/en-us/download/details.aspx?id=26829)

特別要說的是Adobe Photoshop, Apple Aperture, CaptureNX和ViewNX軟件可以編修RAW(NEF)檔,
亦可轉存成JPEG/TIFF/PNG等影像格式

Picture Control 相片控制
控制機身後製處理的設定, 色調/對比度/飽和度等元素都是相片控制構成的一部分,
不要看輕Picture Control, 它可以調整出千變萬化的風格

LiveView 即時顯示模式(LV)
經歷好幾年發展, LiveView已經在DSLR界中紮根, 現時新推出的Nikon DSLR都配備LiveView,

1. 三腳架模式 - 利用對比度自動對焦方式, 與DC對焦無異,
                       但因為需要利用摩打推動鏡頭組件,故此速度較慢
2. 手持模式 - 利用本身的自動對焦模組, 與平時觀景器取景對焦無異,
                    但LV取景時反光鏡會降下, 對焦時需要降下反光鏡讓光線進入對焦模組, 因此螢幕會遮黑

現時大部份機種都使用對比度自動對焦


14 bit RAW
由A/D轉換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內處理, CMOS獲得的影像會在此由模擬訊號轉換至數碼訊號,
以往DSLR只能處理12 bit轉換, 現時較高級的機種都可進行14 bit轉換. 14 bit影像有更多色彩資訊, 顏色過渡更為自然
提供此功能的機身: D5100-D5300, D7000-D7100, D300s, D600-D610, D700, D800, Df, D3, D3s, D3x, D4

Active D-Lighting
拍攝時進行局部色調控制以還原相片細節, 可設為手動或自動,
但要注意此功能並非所有時間都適合使用,
開啟Active D-Lighting後, 日落的太陽周圍出現偽色, 因此要格外小心使用

8. 配件

外置閃光燈
有人會認為機身上的內置閃光燈已足夠日常應用, 為何有外置閃光燈呢? “你說得一點也沒錯”,
內置閃光燈只足夠日常應用, 對於較高要求的用家或專業攝影師, 內置閃光燈是不足以應付的, 原因有以下:
1. GN值不足
2. 光度調整範圍少
3. 不能使用跳燈(打Bounce)
4. 不能離機
所以外置閃光燈的功能才可滿足他們的需要

GN值 (Guide Number)
閃光燈的火力就是由GN值來判斷, GN值愈高代表火力愈強, 照射的距離相對愈遠, 而GN值亦和光圈值, ISO有所關連, 公式如下:
閃光燈GN值 = 閃光燈照射距離 x 光圈值
當ISO增加兩級時, 照射距離亦增加一倍
所有閃光燈都會標明在特定ISO下的GN值, 以方便計算

閃光模式
閃光燈本身也有幾種模式供用家彈性地調校火力, 分別有TTL Mode, M Mode, A Mode,
Nikon有自家的TTL技術, 命名為i-TTL和d-TTL, 現時已全面採用i-TTL, 但要注意部分閃燈並非完全支援新推出的機身, 需自行查詢相容性
TTL Mode – TTL是Through The Lens的簡稱, 意思即是閃光燈會根據由穿過鏡頭至感光元件的光線, 判斷閃光時的亮度, 一般較常用
M Mode – 全手動模式, 可自行調整亮度
A Mode - 全自動模式, 但相機本身仍可使用手動模式(即閃燈A Mode, 相機 M Mode)

原廠閃光燈
SB-910, SB-800, SB-700, SB-600

快門線/搖控器
在拍攝夜景的時候, 我們會把相機放在腳架上固定, 當按下快門鍵時, 按下時會有些微震盪, 令相片出現模糊,
因此可離機操作的快門線/搖控器可避免這些震盪, 同時快門的lock鍵可令相機長時間曝光超過30s,
因為使用Bulb快門時需要長按快門鍵,快門線/搖控器可減少按快門鍵的疲勞, 我們不可能長按快門鍵5分鐘吧

遮光罩
雖然現今的鏡頭鍍膜技術十分成熟, 眩光和鬼影的出現已大大減少, 但這上情況仍是無可避免的,
裝上遮光罩是比較傳統的方法, 遮光罩可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線方向,一些由不正確方向進入鏡頭的光線會被阻隔, 避免眩光和鬼影的出現
由於每一技鏡頭的特性不一, 所以遮光罩設計亦不盡相同.

記憶卡
Nikon DSLR中支援SD, CF和新一代XQD三種儲存媒體, 而每部機身支援的種類也不相同
SD – Secure Digital – D3000-D3200, D5000-D5300, D90, D7000-D7100, D300s, D600-D610, Df
CF – Compact Flash – D300, D300s, D700, D800, D3s, D3x, D4
XQD - D4
以前CF的寫入/讀取速度遠超SD, 但現今兩者的分別已經不大了, 加上為了迎合一眾由DC升上DSLR的入門用家,
所以入門機身都已改為使用SD, 相信兩者皆會在Nikon DSLR中並存
UHS - Ultra High Speed
由SD協會所定義之最高速的速度介面:
UHS-I        最高傳輸速度為104MB/sUHS-II        最高傳輸速度達312MB/s


9. 等級分類及機身進化表這是根據用家們大致認為的分類, 實際官方並沒有訂出明確標準
入門級: D50 > D40 > D40X > D60 > D5x00系列 / D3x00系列
進階級(DX): D70 > D70s > D80 > D90 > D7000 > D7100
進階級(FX): D600 > D610
中階級(DX): D100 > D200 > D300 > D300s
中階級(FX): D700 > D800/Df
高階級(DX高速機種): D1H > D2H > D2Hs
高階級(DX高畫質機種): D1 > D1X > D2X > D2Xs
高階級(FX高速機種): D3 > D3s > D4
高階級(FX高畫質機種): D3X

[ 本帖最後由 jackywong1229 於 2014-12-17 05:41 PM 編輯 ]

回覆 引用 TOP

小弟其他參考文章

Nikon相機鏡頭技術及專用名稱一覽 v4.2
https://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7626205

Canon相機鏡頭技術及專用名稱一覽 v5.2
https://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7621367

Sony / KM 技術及專用名稱一覽
http://digital.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8151828

副廠鏡頭 技術及專用名稱一覽
http://digital.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8079132

濾鏡的類別與應用
https://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8015883

攝影專用名稱一覽
https://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7644507

DSLR入門小知識
https://www.uwants.com

[ 本帖最後由 jackywong1229 於 2013-11-2 07:05 PM 編輯 ]

回覆 引用 TOP

N/A

[ 本帖最後由 jackywong1229 於 2012-11-22 06:49 PM 編輯 ]




回覆 引用 TOP

引用:
原帖由 jackywong1229 於 2009-2-15 10:58 AM 發表
點解Nikon版咁少人

咁你想點 ??
用緊中古 D300 加後現代窮人三寶
1) S24-70/2.8 EX HSM
2) S70-200/2.8 EX OS HSM
3) S50/1.4 EX  HSM
玩具鏡
4) S150/2.8 EX HSM MACRO
5) Tokina 12-24/4 DX 第一代
6) 28/1.8G
強搶老婆既
6) 60/2.8G Micro N
7) 35/2D
老婆的Nikon 1 J1 + 10-30/3.5-5.6 VR + 30-110/3.8-5.6 VR + 10/2.8

回覆 引用 TOP

[隱藏]
謝謝分享

回覆 引用 TOP

幫你補充少少資料
SIC = Super Integrated Coating
Nikon獨自開發的超級鍍膜技術,應用在每支鏡頭上,有助減少鬼影和耀光,優化色彩還原。

NC = Nano Crystal Coat
Nikon開發的納米結晶塗層,在鏡片上形成一個多孔和較不密集的結構,提供更低的折射率。
比SIC更有助減少鬼影和耀光現象。

DC= Defocus-image Control
Nikon獨用的散焦控制技術,可以控制景深在主體前景或後景,也能改變前後景清晰程度(柔焦效果)。

PC = Perspective Control
Nikon開發的透視控制技術,透過鏡頭內傾斜/移軸機械裝置控制合焦面,此功能主要針對建築物及商品的專業攝影。
三大最愛「打機,攝影,吹水」

回覆 引用 TOP

N/A

[ 本帖最後由 jackywong1229 於 2012-11-22 06:50 PM 編輯 ]

回覆 引用 TOP

N/A

[ 本帖最後由 jackywong1229 於 2012-11-22 06:51 PM 編輯 ]




回覆 引用 TOP

非常有用呢
小弟黎一推!!

回覆 引用 TOP

[隱藏]
終於有nikon版本喇~~
多謝師兄分享
希望對d新朋友有幫助啦

回覆 引用 TOP

support

回覆 引用 TOP

引用:
原帖由 jackywong1229 於 2009-2-15 10:58 AM 發表
點解Nikon版咁少人


係啦。。。岩岩先開。。。你想有幾多人
23/2/2007
别對我生氣太久,也别把我關起來懲罰,你有你的工作;你有你的娱樂;你有你的朋友;但你是我的所有。
當我要捱過最辛苦的歷程時,千萬别對我說:“我不忍看它”或是“等我不在場再發生”,只要有你和我在一起,所有的事都變得簡單易接受。

回覆 引用 TOP

富士S5 Pro 屬於什麼級?



回覆 引用 TOP

=D200...
即係中階

回覆 引用 TOP

[隱藏]
謝謝分享

回覆 引用 TOP



[按此隱藏 Google 建議的相符內容]
 提示:支持鍵盤翻頁 ←左 右→ 發新話題發佈投票
請先登入
小貼士:
依家可以用“@”tag會員啦!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Uwants.com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Uwants.com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Copyright © 2003- Uwants.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