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ywong1229
榮譽會員
 
- 帖子
- 4450
- 積分
- 108369
- 註冊時間
- 2007-7-7
|
Canon 技術及專用名稱
[按此打開]
[隱藏]
內容 Content:
1. 感光元件
2. 鏡頭
3. 測光系統
4. 對焦系統
5. 內部核心
6. 影像處理流程
7. 操作與功能
8. 配件
9. 等級分類及機身進化表
10. 鏡頭與IS歷代表1. 感光元件
用家步入DSLR的其中一個原因, 應該是DSLR擁有大型的感光元件吧!!
感光元件的功能和以往的菲林相似, 都是把影像紀錄下來,
不過儲存媒介就不是感光元件本身了, 感光元件只是接收訊號的一項工具,
記憶卡就肩負起儲存的責任, 那麼DSLR和DC的感光元件有什麼分別呢?
Canon DSLR所用的感光元件:
1. Full Frame - 36mm x 24mm (1DX, 1Ds series, 5D series, 6D)
2. APS-H - 28.7mm × 19.11mm (1D series)
3. APS-C - 22.2mm × 14.9mm (1000D-1200D, 100D, 300D-700D, 10D-70D, 7D, D30, D60)
Canon DC所用的感光元件:
1. 1/2.3”-1/2.5” (IXUS series, PowerShot SX, S, A, D series)
2. 1/1.7” (PowerShot G, Pro series)
3. 1.5" (PowerShot G1X series)
4. APS-C (EOS-M series)
相對DC而言, DSLR的感光元件面積大許多
基本上面積愈大, 可容納的像素就可以愈多,
但像素增加的時候同時也會令密度增加, 一粒像素與另一粒像素之間的距離(像素間距)就會愈近,
出現訊號互相干擾的情況亦會增加, 使照片出現雜訊(noise)和顆粒, 畫質變得粗糙,
所以面積愈大, 像素間距就可以較大, 互相干擾的情況亦可以減少, 照片出現雜訊(noise)和顆粒的機會當然亦較少,
畫質較為純淨, 所以FF的其中一項尊貴之處就是低雜訊的影像了
APS-H 面積只有FF 面積的63.45% (1D series)
APS-C 面積只有FF 面積的44.44% (1000D-1200D, 100D, 300D-700D, 10D-70D, 7D, D30, D60)
由此可見, FF的面積與另外兩款感光元件的面積有很大差距
感光元件的種類
1. CCD – Charge Coupled Device 電荷藕合元件
傳統DC所採用的感光元件, 透過電荷接收光線的反應, 把光線訊號轉化成影像,
由於需要高壓電流驅動, 所以耗電量亦較大, 產生的熱量也較多. Canon現時只有DC採用CCD感光元件.
2. CMOS – Complement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十分流行的感光元件, 是半導體的一種. 由於電壓較少, 所以有低耗電的優點.
Canon一直致力發展CMOS, 大部分EOS DSLR都是採用CMOS感光元件.
焦距轉換
由於APS-C / APS-H 感光元件的面積比FF少, 只會接收鏡頭最後一塊鏡片的中央光線, 從而產生"焦距增長"的現象,
一般鏡頭標示的焦距都是以135mm(FF)的焦距作為標準, 所以APS-C / APS-H 機身必需利用焦距轉換系數計算相對的焦距(實際焦距不變),
公式:
APS-C 機身: 鏡頭標示mm x 1.6 = 相對焦距 < 只適用於Canon !!
APS-H 機身: 鏡頭標示mm x 1.3 = 相對焦距
Full Frame 機身: 鏡頭標示mm x 1.0 = 相對焦距 (沒有任何轉換)
那麼焦距轉換是好還是壞呢?
在廣角端(即細mm), 焦距轉換令相對焦距增加, 使鏡頭廣角端不足 (即唔夠wide)
在望遠端(即大mm), 焦距轉換令相對焦距增加, 對遠攝十分有利
同時, APS-C/APS-H 感光元件只會接收鏡頭最後一塊鏡片的中央光線, 鏡頭邊緣的光線不會在APS-C/APS-H 感光元件上成像,
而鏡頭邊緣的成像通常較差, 所以APS-C/APS-H 機身拍的相片邊緣通常有較好的質素, 失光問題亦較輕微 (在理論而言)
但喜歡廣角鏡的朋友, 焦距轉換令他們十分頭痛, 因此沒有任何焦距轉換的FF機身能發揮廣角鏡應有的視野
2. 鏡頭
買一支鏡頭必須先了解鏡頭的特性和功能, 也要知道它們的焦距和光圈等資料
在此先舉一例:
EF-S 15-85mm f/3.5-5.6 IS USM
首先, EF-S是鏡頭的種類; 15-85是鏡頭焦距, 15即是廣角端焦距, 85即是望遠端焦距,
廣角端mm愈少就代表愈wide, 望遠端mm愈大就代表可攝距離愈遠;
f/代表光圈值, 之後的3.5就是15mm時的最大光圈值, 5.6就是85mm時的最大光圈值,
IS即是有防震功能, USM即是有超聲波馬達
再舉一例:
EF 16-35mmf/2.8L II USM
EF是鏡頭的種類; 16-35是鏡頭焦距, 16即是廣角端, 35即是望遠端; f/代表光圈, 之後的2.8就是光圈值,
由於此鏡屬於恆定光圈, 所以任何mm都使用f/2.8光圈,
L代表這是高級鏡頭, USM即是有超聲波馬達
Notes:
若果mm只有一個數值, 即是定焦鏡, 不能變焦(zoom)若果f/後只有一個數值, 即是鏡頭有恆定光圈, 在任何mm都可以有相同的最大光圈值, 定焦鏡則只必定有恆定光圈
EF – Canon EOS 鏡頭接環
Canon的接環系統, 於1987年面世, 取代了以往的FD接環,
當時研發此接環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全電子化, 令所有用家都能享受電子化的各種好處,
例如全自動光圈控制, 全自動曝光系統等, 適用於所有EOS機身
EF-S - Canon EOS APS-C 感光元件機身專用鏡頭
EF接環系統的其中一員, 於2003年面世, 專為APS-C 感光元件的DSLR設計,
特點是採用短後對焦(Short Back Focus)技術, 它的成像圈(Image Circle)較小
只適用於EOS 20D-70D, 7D, 300D-700D, 1000D-1200D, 100D, 搭配轉接環後的EOS-M
TS-E – Canon Tilt-Shift 移軸鏡頭
EF接環系統的其中一員, 於1991年面世, 屬於特殊鏡頭類別, 移軸鏡頭可修正光軸偏移問題和創造極淺景深,
Canon TS-E移軸鏡頭系列的特別之處是擁有AE(Auto Exposure)自動曝光功能,
這是由EF全電子化接環系統所賜的優點, 但仍需要手動對焦
TS-E系列: TS-E 17mm f/4L, TS-E 24mm f/3.5L II, TS-E 45mm f/2.8, TS-E 90mm f/2.8
MP-E – Canon 高放大率微距鏡頭
EF接環系統的其中一員, 屬於特殊鏡頭類別, 相比一般Macro鏡頭, MP-E鏡頭有高放大率的優點, 最高可放大至5倍(1-5X),
只能配合EOS 1Ds Series提供AE自動曝光功能, 其他機身沒有此功能, 而且鏡頭只有手動對焦
IS - Image Stabilizer 光學防震系統, 影像穩定器
由震動偵測迴轉感應器及浮動修正鏡片組件構成,
震動偵測迴轉感應器以0.5Hz-2000Hz的頻率收集位置數據, 當對焦時位置數據會在鏡頭CPU處理,
之後會發出訊號讓浮動修正鏡片組件自動補償震動, 補償因手震而導致的光軸偏移,
Canon EOS系統採用鏡身防震, 現時最高防震補償級數為5級
另外, Canon有兩款IS裝置, 一款是傳統結構, 一款是微型結構,
後者應用於EF-S 18-55mm f/3.5-5.6 IS及 EF-S 55-250mm f/4-5.6 IS,
結構是以IXUS,PowerShot DC的IS結構作基礎, 設計比較簡單, 但仍有4級防震補償級數
*EF-S 18-55mm F3.5-5.6 IS 的 IS 組件
Hybrid IS - 混合型影像穩定技術
這項技術為全球首套可同時補償傾斜式相機震動 (angular camera shake) 和平移式相機震動 (shift camera shake) 的光學影像穩定技術
IS Mode
大部分長焦的EF Lens都會有IS Mode選擇鍵, Mode1和Mode2的分別:
Mode1: 修正全方位震動
Mode2: 僅修正上下方向的震動
EMD – Electro Magnetic Diaphragm 電磁光圈
利用EF全電子接環的優勢, 把步進馬達和光圈葉片結合起來, 使機身可發出電子訊號以控制光圈
USM – Ultra Sonic Motor 超聲波馬達
利用兩組不同相位的交流電壓及壓電陶瓷, 令固定環以30000Hz震動, 再以行波方式轉動旋轉環, 以進行自動對焦.
超聲波馬達的優點是快速, 準確和無聲, 另外, USM分為微形(Micro)及環形(Ring-type),
前者的成本較低, 但不支援全時手動對焦, 後者的速度會更快
STM - Stepping Motor 步進馬達
應用於對焦系統的步進馬達, 能提供類似USM般快速而無聲的對焦
同樣使用電壓控制鏡片組件移動, 但體積較小而且
AFD – Arc From Drive 弧型驅動馬達
早期EF鏡頭的對焦馬達, 速度較慢和對焦聲音較響亮
FTM – Full-Time Manual Focusing 全時手動對焦
這是建基於超聲波馬達的特殊結構,所以只有採用超聲波馬達的鏡頭才擁有此功能,可在完成自動對焦後,自由調節焦點,
即使在AF模式下仍能手動對焦,可說是半自動對焦, 但微形超聲波馬達不能進行FTM (EF 50mm f/1.4 USM例外)
L - Luxury 尊貴
這是Canon高級鏡頭的標誌,有一條紅色線圈附在鏡身,質素比一般鏡頭好,只會在EF鏡頭出現,是所有Canon人夢寐以求的目標
DO - Diffractive Optics 多層衍射光學技術
這是Canon自行研發的光學技術, 有一條綠色線圈附在鏡身,
以物理學上的衍射現象和相長相消干涉作為消除色散的方法,研發此技術的目的在於減輕鏡身重量之餘維持鏡頭成像質量,
但近年已再沒有全新DO鏡頭發表,現時只有兩支DO鏡頭: EF 70-300mm f/4.5-5.6DO IS USM和EF 400mm f/4 DO IS USM
UD - Ultra low Dispersion (螢石, UD鏡片, Super UD鏡片)
螢石為Canon率先採用的抵消色散物料,常用於長焦距鏡頭之中,
但天然螢石的數量是很少的, 故此氟化鈣(CaF2)替代了天然的螢石,
而UD鏡片則是超低色散鏡片,是獨立研發取代螢石以減低成本的鏡片,
Super UD鏡片就是強化了的UD鏡片
官方表示:
1片螢石鏡片 = 2片UD鏡片 = 1片Super UD鏡片
另外, 螢石其實是有缺點的, 它的耐熱性較一般鏡片差, 會導致變形
所以Canon用上螢石的長焦鏡,都用上白色鏡身塗層, 減少黑色鏡身因輻射吸收過量熱能的情況
Aspherical Lens - 非球面鏡片
特殊鏡片, 可將平行光線投射於一點上的鏡片,
非球面鏡片的優點是低色散,能改善桶形變形、枕形變形, 同時令鏡頭體積減少
Canon的非球面鏡片分為以下4類
1.高精度研磨非球面鏡片
2.複合式非球面鏡片
3.玻璃模組非球面鏡片
4.塑膠模組非球面鏡片
SWC - Subwavelength Structure Coating
令鏡頭即使不支援使用遮光罩, 亦可大幅減少光線入射角度較大時的鬼影及眩光問題
3. 測光系統
Canon的測光系統中, 有4個測光模式, 權衡式測光,局部測光,中央偏重平均測光和重點測光, 為相機提供資訊調整曝光值
> 權衡式測光 – 測光系統把取景中的畫面分成幾十個區域, 再衡量每個區域的進光量,
經過綜合區域運算下取其合適的曝光值, 是一般用家常用的模式
> 局部測光 – 同樣以區域式測光, 但選取畫面中央8 %-13.5%的中央區域
> 中央偏重平均測光 – 和局部測光一樣, 選取畫面的中央區域, 但畫面其餘的部份仍會運算, 使相片的各部分曝光平均
> 重點測光 - 選取畫面中央2.4%-3.8%的中央區域
4. 對焦系統
Canon的對焦系統中,有3個對焦模式, One Shot, AI Servo和AI Focus, 傳送對焦距離資訊予鏡頭以進行精確對焦
One Shot - 單次對焦
基本日常用的對焦模式, 對焦系統會自動判斷對焦位置,
當半按快門/AF-ON後, 無論如何改變構圖焦點都不會改變
AI Servo - 人工智能伺服自動對焦
追焦用的對焦模式, 對體育攝影、雀鳥攝影十分重要,
當半按快門/AF-ON後,若改變構圖, 相機會自動尋找焦點,不斷改變焦點
AI Focus - 人工智能伺服對焦
全能對焦模式,相機會自行判斷主體, 合適情況下會自動切換是否追焦
400D-600D - 9點自動對焦系統 (中央十字型,中央f/2.8感應器)
20D-60D, 650D-700D, 100D - 9點自動對焦系統 (9點全部十字型, 中央f/2.8感應器)
7D, 70D - 19點自動對焦系統 (19點全部十字型, 中央f/2.8感應器)
5DMarkII, 6D - 9點自動對焦系統(另外中央6點隱藏輔助, 其中四點為f/5.6感應器, 兩點為f/2.8感應器, 用戶不能選擇此6點)
1DX, 5DMarkIII - 61點自動對焦系統6D - 11點自動對焦系統
5. 內部核心
所有EOS DSLR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擁有DIGIC處理器, 它是相機處理訊號的重要元件,
另外緩存系統(RAM)亦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 加速整個系統的作業流程
DIGIC - Digital Imaging Core
作為Canon的專用影像處理器, 以前是EOS系統的賣點,
現時EOS系統正逐步使用DIGIC 4, 500D, 50D, 5D2已經開始使用,
7D更使用了雙核心DIGIC 4, 以應付高清短片的處理需求
而1D MarkIII, 1Ds MarkIII則仍是雙核心DIGIC III- DIGIC – 在EOS 10D上使用, 其後陸續在其他Canon DC上使用
- DIGIC II - 單晶片設計, 開機時間和對焦速度加快, 緩存系統亦有所提升
- DIGIC III – 新增面部識別與面部優先對焦、曝光, 自動場景識別
- DIGIC 4 - 更快的圖像處理速度, 增強高感光度下的雜訊控制, 支援14bit RAW和高清攝錄
- DIGIC V
另外, DIGIC系列中, 有Legria攝錄機專用的DIGIC DV系列
ICS - Integrated Cleaning System 綜合除塵系統
此系統包含4種除塵方法
1.快門特殊設計 - 以特殊物料製造快門以減少塵埃積聚
2.防塵濾鏡及氟塗膜 - 阻擋黏性塵埃依附CMOS表面
3.影像感應器自動清潔裝置 - 以超聲波震動影像感應器前端的濾鏡, 使塵埃震落
4.利用DPP - 紀錄塵埃位置讓相機辨識塵埃, 同時在相機進行後製
6. 影像處理流程
光線 > 鏡頭 > 感光元件(CCD/CMOS) > A/D Convertor(模擬/數碼轉換器) > 處理器(DIGIC) > 緩存系統(RAM) > 記憶卡(SD, SDHC, CF)
7. 操作與功能
RAW, mRAW, sRAW, CR2
RAW(CR2)其實是一種格式文件, 沒有經過任何機身後製處理的原始檔案, 正如一片未沖曬的菲林, 只記錄了CMOS接收到的訊號而沒有調整影像,
所以後製的空間非常大, 色溫/飽和度/對比等完全不會影響RAW(CR2)檔的特性, 而RAW(CR2)檔必需由特定編修軟件打開,一般看圖軟件是無法讀取的
由於RAW(CR2)只能以最大的像素記錄CMOS訊號, 因此檔案體積非常大, 為減少佔用空間, 因而衍生出mRAW和sRAW,
它和一般的RAW(CR2)沒有分別, 並非經過壓縮, 只是記錄的像素較少
特別要說的是Canon 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 (DPP)軟件可以在RAW(CR2)檔中修正原廠鏡頭失光、變型等問題, 十分有用
Picture Style 相片風格
控制機身後製處理的設定, 色調/對比度/飽和度等元素都是相片風格構成的一部分, 不要看輕Picture Style, 它可以調整出千變萬化的風格
LiveView 即時顯示模式 (LV)
經歷好幾年發展, LiveView已經在DSLR界中紮根, 現時新推出的EOS DSLR都配備LiveView,Canon 的LiveView AF操作分為兩種:
- 快速模式(Quick Mode) – 對焦時反光鏡會降下, 讓光線能從副反光鏡進入對焦模組, 提供快速對焦, 但畫面會有一段時間變黑
- 即時模式(Live Mode) – 利用傳統DC的對比度自動對焦, 畫面在對焦時不會變黑, 但速度較慢
提供此功能的機身:所有最新機身
Peripheral Illumination Correction 周邊亮度修正
暗角/失光的出現是先天性的, 這是由於鏡頭是圓形而感光元件是長方形的, 影像邊緣的受光量一般較中央少, 形成暗角/失光問題.
周邊亮度修正功能正好可以解決問題, 透過增加影像邊緣的光度, 修正邊緣的失光, 使照片的各部分都可以得到充足而平均的光度.
但要注意, 此功能和平均測光是兩回事, 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提供此功能的機身:500D, 50D, 7D, 5D MarkII
Auto Lighting Optimizer 自動亮度優化設定
自動在拍攝時修正影像的光度及反差, 在背光,低反差的環境能充分發揮功能
提供此功能的機身:1000D, 500D, 50D, 7D, 5D MarkII
Highlight Tone Priority 高光優先模式
高動態範圍是DSLR先天的優勢, 但日常應用中卻未必完全應付到高對比的環境,
相機有更廣的曝光值(EV)才能把高對比環境的光暗位置清楚呈現出來, 這就是寬容度.
此功能可以提供更高寬容度, 令相片高光部分的層次更明顯, 避免相片某部分出現一片死白而什麼都看不到
提供此功能的機身:500D, 50D, 7D, 5D MarkII
AF Micro adjustment 自動對焦微調功能
可能官方都意識到Canon鏡頭走焦的問題有多嚴重, 所以特別從1D及1Ds系列下放此功能,
讓50D和5D MarkII的用家能調整鏡頭的焦點, 減少走焦情況
提供此功能的機身:500D, 50D, 7D, 5D MarkII, 1D MarkIII, 1Ds MarkIII
8. 配件
外置閃光燈
有人會認為機身上的內置閃光燈已足夠日常應用, 為何有外置閃光燈呢? “你說得一點也沒錯”,
內置閃光燈只足夠日常應用, 對於較高要求的用家或專業攝影師, 內置閃光燈是不足以應付的, 原因有以下:
1. GN值不足
2. 光度調整範圍少
3. 不能使用跳燈(打Bounce)
4. 不能離機
所以外置閃光燈的功能才可滿足他們的需要
GN值 (Guide Number)
閃光燈的火力就是由GN值來判斷, GN值愈高代表火力愈強, 照射的距離相對愈遠, 而GN值亦和光圈值, ISO有所關連, 公式如下:- 閃光燈GN值 = 閃光燈照射距離 x 光圈值
- 當ISO增加兩級時, 照射距離亦增加一倍所有閃光燈都會標明在特定ISO下的GN值, 以方便計算
閃光模式
閃光燈本身也有幾種模式供用家彈性地調校火力, 分別有TTL Mode, M Mode, A Mode,
Canon有自家的TTL技術, 命名為E-TTL, 現時已發展至E-TTL II, 但要注意E-TTL II並未完全支援所有鏡頭, 需自行查詢相容性
TTL Mode – TTL是Through The Lens的簡稱, 意思即是閃光燈會根據由穿過鏡頭至感光元件的光線, 判斷閃光時的亮度, 一般較常用
M Mode – 全手動模式, 可自行調整亮度
A Mode - 全自動模式, 但相機本身仍可使用手動模式(即閃燈AMode, 相機 MMode)
原廠閃光燈
Speedlite 600EX-RT, Speedlite 580EX II, Speedlite 430EX II, Speedlite 320EX, Speedlite 270EX II
快門線/搖控器
在拍攝夜景的時候, 我們會把相機放在腳架上固定, 當按下快門鍵時, 按下時會有些微震盪, 令相片出現模糊,
因此可離機操作的快門線/搖控器可避免這些震盪, 同時快門的lock鍵可令相機長時間曝光超過30s,
因為使用Bulb快門時需要長按快門鍵, 快門線/搖控器可減少按快門鍵的疲勞, 我們不可能長按快門鍵5分鐘吧
遮光罩
雖然現今的鏡頭鍍膜技術十分成熟, 眩光和鬼影的出現已大大減少, 但這上情況仍是無可避免的, 裝上遮光罩是比較傳統的方法,
遮光罩可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線方向,一些由不正確方向進入鏡頭的光線會被阻隔, 避免眩光和鬼影的出現
由於每一技鏡頭的特性不一, 所以遮光罩設計亦不盡相同. 通常L鏡所附的遮光罩內部含有植毛, 植毛可吸收部分光線及改善鏡頭的光學表現
記憶卡
EOS系統中只支援SD和CF兩種儲存媒體, 而每部機身支援的種類也不相同
SD – Secure Digital – 1000D-1100D, 450D-650D, 6D, 5D MarkIII, 1D MarkIII, 1Ds MarkIII
CF – Compact Flash – 300D-400D, 10D-60D, 7D, 5D MarkII/III, 1D MarkIII, 1Ds MarkIII, 1DX
以前CF的寫入/讀取速度遠超SD, 但現今兩者的分別已經不大了, 加上為了迎合一眾由DC升上DSLR的入門用家,
所以入門機身都已改為使用SD, 相信兩者皆會在EOS系統中並存
9.等級分類及機身進化表
這是根據用家們大致認為的分類, 實際官方並沒有訂出明確標準
超入門級(APS-C): 1000D > 1100D > 1200D
入門級(APS-C): 300D > 350D > 400D > 450D > 500D > 550D > 600D > 650D > 700D
中階級(APS-C): D30 > D60 > 10D > 20D> 30D > 40D > 50D > 7D/60D > 70D
中階級(FF): 5D > 5D MarkII > 5D MarkIII/6D
高階級(APS-H): 1D > 1D MarkII > 1D MarkII N > 1D MarkIII > 1D MarkVI
高階級(FF): 1Ds > 1Ds MarkII > 1Ds MarkIII > 1DX
10.鏡頭與IS歷代表
第1代IS – 2級防震, 沒有腳架檢測功能
第2代IS - 2級防震, 有腳架檢測功能
第3代IS - 3級防震, 有腳架檢測功能
第4代IS - 4級防震, 有腳架檢測功能
第1代IS 鏡頭列表
1. EF 75-300mm f/4-5.6 IS USM
2. EF 300mm f/4L IS USM
3. EF 100-400mm f/4.5-5.6L IS USM
4. EF 28-135mm f/3.5-5.6 IS USM
第2代IS 鏡頭列表
1. EF 300mm f/2.8L IS USM
2. EF 400mm f/2.8L IS USM
3. EF 400mm f/4 DO IS USM
4. EF 500mm f/4L IS USM
5. EF 600mm f/4L IS USM
第3代IS 鏡頭列表
1. EF 70-200mm f/2.8L IS USM
2. EF 70-300mm f/4.5-5.6 DO IS USM
3. EF 28-300mm f/3.5-5.6L IS USM
4. EF-S 17-85mm f/4-5.6 IS USM
5. EF 24-105mm f/4L IS USM
6. EF 70-300mm f/4-5.6 IS USM
7. EF-S 17-55mm f/2.8 IS USM
第4代IS 鏡頭列表
1. EF 70-200mm f/4L IS USM
2. EF-S 18-55mm f/3.5-5.6 IS (備有自動偵測Mode1/Mode2功能)
3. EF-S 55-250mm f/4-5.6 IS (備有自動偵測Mode1/Mode2功能)
4. EF-S 18-135mm f3.5-5.6 IS (備有自動偵測Mode1/Mode2功能)
5. EF-S 15-85mm f/3.5-5.6 IS USM (備有自動偵測Mode1/Mode2功能)
第5代IS 鏡頭列表
1. EF 200mm f/2L IS USM
Hybrid IS 鏡頭列表
1. E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
[ 本帖最後由 jackywong1229 於 2014-12-17 05:41 PM 編輯 ]
|